宋予初把要做的事详细说了,听说祭天求粮,几人都瞪大了眼睛。
以往他们只听说过祭天求雨,祭天求粮还是头一回听说。
宋砚霁眼满是不可置信地问:“娘亲,这能行吗?”
宋予初在屏幕上揉了揉他的小脑袋,“小子,到现在你还怀疑你娘亲的本事?”
“不,我相信娘亲。娘亲,我们肯定能把活动搞好,你就瞧好吧。”
自从能跟娘亲联系上,娘亲展现出的各种神奇之处,他都见识过了。
所以,他对娘亲的能力那是一点儿都不怀疑。
“柳姨,咱们再去趟县衙,一定得把县令大人请来。”
这样的大活动,一定要有大人物见证,而且粮食求来之后,也得有人组织发放,指导百姓耕种,县令大人正是最好的人选。
就这样,一行四人再次前往县城。
高陵县,县令林忠全正在指挥衙役们发放粮食。
当下正值青黄不接的三荒四月,不仅是清平镇,整个高陵县乃至整个大昭国,都在闹饥荒。
眼下这批粮食,还是林忠全多次上书朝廷,好不容易才争取来的,可总数也就千担。
整个高陵县有五万多人口,这点粮食,简直就是杯水车薪,根本撑不过这个饥荒月。
柳青青带着孩子来到县衙门前,求见县令林忠全。
巧了,林忠全正好就在县衙门前。
他瞧着一个年轻女子带着三个孩子,疑惑地问道:“你们找本县令有何事?”
宋砚霁鼓起勇气,向前一步说道:“林县令,我们是来帮大人解决饥荒问题的。”
林忠全先是一愣,而后哈哈大笑起来:“你这小娃娃,莫不是在说胡话?这饥荒是说解决就能解决的?朝廷都没办法,你能行?”
宋砚霁不慌不忙地说道:“林县令,我知道我说的话你一时半会儿不会相信,但有一点大人应该清楚。高陵县之所以贫困,饥荒不断,是跟高陵县的地形有关。”
“高陵县七山二水一分田,还有三分沙砾地。这沙砾地什么粮食都种不了,就这么荒着。所以,整个县城的百姓只能靠着那一分田过活。要是能把那三分沙砾地也种上东西,高陵县就不愁没粮食吃了。”
林忠全听罢微微眉头,心道这孩子说的好像有那么点道理。
他笑道:“你这小子,小小年纪能想到这一层,着实难得。但那三分沙砾地能种什么粮食呢?”
“红薯、土豆和玉米。”
“啥?这都是些啥粮食,本县怎么从来没听说过?”
宋砚霁笑着解释:“那是大洋彼岸那边的粮食,还没传到咱们大昭国呢。”
林县令还是头一回听说大洋彼岸还有国家。
可大海茫茫,且不说能不能过得去,就算真能过去,能不能从别国买到粮食还另说呢。
“你这说了跟没说一样,回吧。”
“林县令,你且听我把话说完。”宋砚霁接着说道,“我有个办法,能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这些粮食弄来。”
“哦,什么办法?”
“祭天求粮。”
此话一出,在场的人都哄堂大笑起来。
林忠全的脸瞬间黑了下来,本以为这孩子有什么好主意,闹了半天,原来是个满嘴胡话的小疯子。
“你这孩子,简直是异想天开。念在你年幼无知,本县就不跟你计较了,赶紧回去吧!”
宋砚霁知道光靠自己这么空口白牙地说,林县令肯定不会相信。
他也不指望县令大人现在就信,只要把事情跟他说到位就行。
反正到时候县令大人到了现场,亲眼看到粮食从天而降的壮观景象,自然就会信了。
“县令大人,我只是来把这个办法告诉你,信不信由你。明日辰时,小子我会在清平镇祭天求粮,还请县令大人准时前来观看。”
“胡说八道,一派胡言。本县还有一堆事儿要忙,赶紧走。”
林忠全直接无视眼前的几个人,自己忙去了。
“等等,”宋砚霁叫住了林忠全,“县令大人,楚王妃近日正在清平镇施粥救灾,大人难道不打算去帮一帮?”
“楚王妃来高陵了?”
林忠全猛地一愣,这可是个大人物啊。
这么重要的人来了,自己要是不去请安,那可是大不敬之罪。
“好,本县明日一定去清平镇。”
可算是把这位高陵县的父母官给请动了,明天终于可以放手去干了。
“娘亲,一切都准备好了。”宋砚霁赶忙向宋予初汇报。
宋予初颔首:“你做得很好,明天就大胆去做。”
“不过,在明天祭天之前,你今晚还有些事儿要做。”
宋予初打开橱窗,懂事的橱窗已经挂出了好多物品,正是她期盼的各种书籍。
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诗经》《尚书》《礼记》《周易》《春秋》,这九本经书一本不少。
唐诗、宋词、元曲,厚厚的三大本,还有不少像《道德经》等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,足足挂出了上百本。
宋予初一本都没落下,全部下单。
“你们先回家,我给你们送了不少书籍。到时候我会挑一些经典的诗,让你们先背一背,打打基础。明天你们碰到黎老先生的时候,也不至于什么也不会。”
“明天黎老先生肯定会来吗?”
宋砚霁实在想不明白,娘亲怎么就这么笃定那位老先生会去呢。
“听我的,赶紧回去准备。我说他明天会到场,他就一定会到。”
宋予初准确的记得,黎青是宋予伊带着萧瑾做善事的第五天,亲自到施粥现场观看。
看到萧瑾堂堂王府世子,放下架子,不怕辛苦为百姓施粥,他动容了,最后收他为学生。
要是明天宋砚霁能把粮食求来,她就不信黎青会看不到。
宋予初结束对话后就下了山,被林巧妹等人搅和得没了心情,张家界的美景也不香了,还是陪着儿子最舒心。
回到酒店,宋予初就挑出十多首经典的启蒙诗让三个儿子背。
《静夜思》《春晓》《咏柳》《咏梅》等,都是少儿经典启蒙诗,既好背又有深意。
三个孩子都很聪明,尤其是宋砚霁,几乎过目不忘,一晚上就背了三百多首诗,他还有时间把其他书都翻了翻。
宋砚风背了十首,宋砚朗只背了三首,但这已经相当不错了。
翌日辰时,三个孩子在柳青青的带领下准时来到清平镇。
柳青青已经准备好了祭天所用之物,猪头、美酒、果品、香烛等物,还请人搭起了高台。
宋砚朗更是买了一个大铜锣,准备吆喝时用。
祭天地点就设在距离宋予初施粥地点百丈之外的草坪上,还未到辰时,就陆陆续续有百姓出门,前往粥铺吃粥。
宋砚霁没有开始行动,他在等,等重要的人物出现。
大约辰时一刻的时候,林忠全来了,一起来的还有清平镇的里正,还有居住在清平镇一些贵族。
楚王妃来施粥,代表的是楚王的脸面,他们自然得来捧场。
一大群人来到粥铺,与宋予伊打招呼,还有不少人送上财物。